病原學(xué)
①無鞭毛體:存在于人體或哺乳動物的細胞內(nèi),,球形或卵圓形,大小約2.4~6.5μm,,具核和動基體,,無鞭毛或有很短鞭毛,可形成假囊。
②上鞭毛體:存在于傳播媒介錐蝽的消化道內(nèi),,紡錘形,,長約20~40μm,動基體在核的前方游離鞭毛自核的前方發(fā)出,。上述兩種類型均可進行二分裂繁殖,。
③錐鞭毛體:存在于血液或錐蝽的后腸內(nèi)(循環(huán)后期錐鞭毛體),外形彎曲如新月狀,,長寬11.7~30.4μm×0.7~5.9μm,,游離鞭毛自核的后方發(fā)出。侵入宿主細胞或吸血時進入錐蝽消化道,。本期蟲體不進行增殖,。
克氏錐蟲分為兩型,即克氏錐蟲Ⅰ型和克氏錐蟲Ⅱ型,。盡管兩型錐蟲均使人致病,,但克氏錐蟲Ⅰ型主要感染有袋類動物,參與野外傳播循環(huán),;克氏錐蟲Ⅱ型參與家庭傳播循環(huán),。克氏錐蟲Ⅱ型又分為Ⅱa,,Ⅱb,Ⅱc,,Ⅱd,,Ⅱe五個亞型,其中Ⅱe中的CL Brener亞群已完成基因組測序,。其含有60372297個堿基,,其中G+C占51%,單倍體基因組約含12000個基因,。
相關(guān)鏈接: